生命中一切的偶然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筆者有幸參與「大陸工程」CQ842萬大線案投標,於現場踏勘與規劃標案過程當中,因緣際會下發現先祖與「欽差行臺」一段不為人知的前塵往事…
或許,冥冥之中,因果業力自有定數???
- 捷運萬大線LG02植物園站動工
捷運萬大線LG02植物園站(CQ842標)工程是萬大線(第一期工程)第一個決標土建工程,於2014年10月15日由大陸工程得標。LG02是地下3層島式月臺車站,位在林業試驗所與國語實小間的南海路下方。
2014年11月08日,CQ842標工程在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舉行開工動土典禮,由台北市長主持並邀行政院長及各界貴賓共同焚香祝禱開工平安,工程順利。
LG02站平面位置示意圖 |
未來與松山新店線及淡水信義線在中正紀念堂站轉乘,與新莊線在迴龍站交會,提供環狀的銜接服務,將可發揮雙北市四通八達、同步發展與共榮的目標。
萬大線通車後,不僅交通更便利也將成為都市更新的大動脈,帶動北市西區軸線翻轉,提供萬華、中和、土城、樹林地區間的旅運需求。
捷運萬大線第一期工程路線示意圖 |
台北捷運工程局指出,「植物園遺址」為距今2000到3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跡,分布範圍以植物園為中心,北至南門國中,東到南海學園東側的國立台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原科學教育館)一帶。
萬大線通過不少寶貴的文化遺址,讓考古學家急著搶救,地底下許多珍貴的遺跡古物。
- LG02站就是「植物園遺址」的中心點
在北市的文化發展脈絡上,「植物園遺址」有其承先啟後地位,LG02站體幾乎就是「植物園遺址」的中心點。
為維護遺跡的完整及保存文物,LG02站初期先進行「人工考古開挖」,即由考古團隊,在開挖的同時進行在植物園附近的地方,地面下40~50公分就挖到古物,從訊塘埔、圓山、植物園到大家比較熟悉的十三行文化,文化遺址層層疊疊,建中在一千年前曾是港口。
此地區的古物主要是黑色的陶器和十三行文化的紅色陶器,還有做為貿易用的玻璃珠等等。
而受到捷運萬大線開挖影響的,還有許多的古文化和古蹟,因為預定在植物園旁邊設的捷運站,附近有植物園文化遺址、清代古蹟欽差行臺,歷史博物館和台灣藝術教育館也在規劃的路線周圍。
捷運萬大線要興建,考量周為建物的安全和古代遺跡文化的保存,都是很重要的課題。
萬大線古蹟聚集(三立新聞) |
- 大南海文化園區計畫─古蹟「欽差行臺」成為史博館二館
行政院最近核定「大南海文化園區─歷史博物館初期計畫」,預計六年斥資十億元擴張新館,並重整園區內老舊建築,同時將串聯園區內的古蹟及文化據點。
1950年代,遷台不久的國府為推動文教建設,從台北植物園撥出部分土地,在南海路周邊興建採北方宮殿建築形式的史博館、藝術教育館、舊科學教育館約十個館舍,外界統稱為「南海學園」;
歷任史博館長一直希望推動大南海計畫,但因涵括文化部、教育部及農委會旗下眾多機構,南海學園裡有一道道各式各樣材質的門及圍籬,通行「有」阻。
捷運萬大線一旦通車之後,園區周邊的帶跟文化景觀整合將甚為重要。目前史博館先啟動初期的整體規畫(master plan) ,考慮層面不單是南海學園,尚包含整個台北市的「城南園區」,甚至擴展到總統府、總統官邸及整體都市規畫,未來史博館將納入植物園內的市定古蹟「欽差行臺」,成為史博館第二館。
捷運萬大線一旦通車之後,園區周邊的帶跟文化景觀整合將甚為重要。目前史博館先啟動初期的整體規畫(master plan) ,考慮層面不單是南海學園,尚包含整個台北市的「城南園區」,甚至擴展到總統府、總統官邸及整體都市規畫,未來史博館將納入植物園內的市定古蹟「欽差行臺」,成為史博館第二館。
- 三十年間,無處無遺恨。天若有情終欲問,忍教霜點相思鬢
1871年(同治10年),琉球國漁民因颱風擱淺於八瑤灣(現屏東縣九鵬灣)沿岸,後遭原住民出草殺害,日本內閣出面抗議而顢頇腐敗的清政府竟宣稱台灣東部後山地區乃化外之地(意即不受清國管轄)。
1874年(同治13年),日本由西鄉從道領軍入侵恆春地區(現牡丹鄉),「牡丹社事件」爆發。
先祖 鄭超英投筆從戎、渡海來台,追隨欽差船政大臣沈葆禎赴台南府城,於臺灣兵備道夏獻綸麾下道標營任把總基層武官,投身洋務運動,致力於清廷強化臺灣海防、鞏固海疆之目標,從事砲臺、城廓等近代化基礎建設。
1885年(光緒十一年),清、法戰爭結束,清廷任命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1887年(光緒十三年)台灣建省,雅好文藝的唐景崧任台灣兵備道,鄭超英任道標守備。
1888年(光緒十四年),彰化縣署剋期催清賦稅,民戶騷動,發生施九緞事件。群眾圍彰化縣城,以「索焚丈單」為名,旗書「官激民變」。鄭超英隨兵備道唐景崧查核施案民變原由,一干涉案官員遂遭革職查辦。後鄭超英以清賦及緝匪有功,升任道標營都司。
1889年,於臺北府城西門內的西門街北側,建布政使司衙門,乃位階僅次於巡撫之最高行政機關。1892年,為接待來台視察之清廷欽差大臣,於布政使司衙門西側新建迎賓行館「欽差行臺」,歷時兩年完工。
台北府城門位置圖 |
欽差行臺與布政使司衙門位置圖 |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歲次乙未,日軍發兵攻佔台灣,「乙未戰爭」爆發。東亞第一個民主國家台灣民主國成立,發表「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臺灣民眾擁末任巡撫唐景崧任大總統,「布政使司衙門」成為臺灣民主國總統府,而「欽差行臺」則改為「籌防局」,用以籌劃軍事防務。
5月29日,日軍在澳底(現新北市貢寮區)登陸。
6月6日,首任大總統唐景崧搭上德國商輪,從淡水逃往廈門。
1895年臺灣民主國籌防局(布政使司衙門)建築群 |
此時,臺北城內亂兵、遊民則伺機四出騷擾劫掠。辜顯榮和士紳商賈迎接日軍,辜帶領近衛師團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由北門進入臺北城。
6月17日,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在臺北城舉行始政式,正式宣告日本開始進行對臺灣的統治。
辜顯榮是福建泉州移民第二代,出生於鹿港,因不容於鄉里而浪跡於台北,當苦力、轎夫。辜氏自帶領日軍進入臺北城後,由默默無名邁向平步青雲坦途,其子孫三代榮華富貴。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首身離兮心不懲,子魂魄兮為鬼雄」,鄭超英殺身成仁,身後淒涼、草草下葬,天地不仁、英雄無名,隨「台灣民主國」兵敗滅亡、主權永久割讓,鄭超英後人為避禍只得隱姓埋名,此段往事更加無人聞問,煙沒於荒煙蔓草間。
- 台北植物園「欽差行臺」的前世與今生
日治時期前期(1895~1919年) ,因總督府尚未興建,故選定新建、方正、華麗的「欽差行臺」充當總督辦公廳舍,歷任七任總督。
(位於今臺北市中山堂附近,原址現設置「清布政使司衙門舊址」紀念石碑)。
1919年(大正8年),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新廈完工啟用後,舊廳舍便成了臨時性展覽聚會場所。
1931年(昭和6年10月),為紀念昭和天皇(本名裕仁)登基,在舊臺灣總督府廳舍前廣場興建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
「欽差行臺」移入圓山動物園、淨土宗臺北別院(今善導寺)及臺北植物園內保存,附近其餘房舍則於1932年8月予以拆除。後動物園的部分因颱風損毀,臺北別院拆除,欽差行臺的頭門、儀門、大堂與部分廂房保存於植物園內。
1932年12月,臺北公會堂開工,建築物由總督府營繕課井手薰負責設計,是僅次於當時日本東京、大阪、名古屋而排名第四的都會公會堂,採取當時流行的現代折衷主義樣式,使用鋼骨水泥結構,外觀貼由北投窯場所生產的淺綠色面磚,歷時4年方完工。
1936年日本國台北公會堂 |
-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1945年,陳儀將軍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接受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的投降,該會堂被國民政府選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第十五受降區的地點。同年,臺北公會堂正式更名為中山堂。
1946年10月21日,蔣介石到臺北,參加在中山堂舉行之臺灣光復一週年紀念大會。後中山堂成為召開國民大會及政府接待外賓的主要場所。
舉凡美國總統尼克森、南韓首位總統李承晚、南越首位總統吳廷琰、菲律賓總統卡洛斯·加西亞、伊朗國王巴勒維等元首訪華,都是在此接受國會招待。此外,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亦在此簽定。
2013年台北市植物園欽差行臺(原布政使司文物館) |
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以「台灣布政使司衙門」登錄為衙署類國家二級古蹟;1998年,成立布政使司文物館。
2007年,中原大學李瑞宗教授受臺北植物園委託進行考證,從而確認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是土造建築,與臺北植物園內的磚土、石造建築為有所差異,是全臺灣僅存的清代衙門建築。
2013年,經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查閱相關史料後,原布政使司文物館正名為「欽差行臺」。
歷經時代變遷、戰爭動盪與政權更替,亦或是外來殖民政權對台灣歷史的刻意忽略、漠視,防衛臺灣民主國主權的「籌防局」,曾經湮沒在歷史洪流裡,然守得雲開見明月,終於改變成真,重現在世人眼前…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