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乙未新春搭乘捷運松山線參拜「錫口」媽祖有感_淺談台北松山地區歷史往事…

2015(歲次乙未)新春,筆者到捷運松山站出入口旁「慈祐宮」,向媽祖婆拜拜上香祈求平安,順道逛逛熱鬧的饒河街夜市,享用平民美食,但消費不低,百物飛漲,唯獨薪水不漲!!!!  為什麼松山會有如此香火鼎盛的媽祖廟???媽祖信仰不是應該位於海口附近嗎??? 
筆者因乙未羊年偏沖太歲,到「慈祐宮」點光明燈、安太歲,翻閱廟方宣傳手冊後,方恍然大悟,原來冥冥之中,萬民皆受磁場業力所牽引
「錫口」慈祐宮-開基媽祖聖像
相傳清雍正年間,「錫口」媽祖廟由衡真法師募款集資興建,衡真法師與筆者先祖安平水師副將鄭超英同為福建泉州永春人氏,媽祖廟於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完工,迄今已超過二百六十年。
當年繁華的河港渡口早已不復存在,而「錫口」媽祖的香火卻是鼎盛依舊...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台北松山地區的歷史往事,且娓娓道來
  • 三百多年前的大地震,震出「康熙台北湖」??? 
1694(清康熙卅三年),台北發生於的大地震,造成台北盆地地層嚴重下陷,形成「康熙台北湖」。地震於1694424開始,之後大小餘震不斷,將近一個月。學者估計,1694年康熙大地震,規模高達芮氏7.0,震度約為6,發生地點則是在新店或金山斷層。
該地震讓台北盆地多處土地瞬間液化,而地層陷落使得淡水河水侵入盆地之中,產生了深達三至四公尺、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以上的「台北大湖」,淹沒時間長達約一百多年。直到清嘉慶年間方因潮汐影響、沈積物增多、降雨量減少和人為的拓墾等原因開始淤塞,形成沙洲及河道,康熙台北湖才慢慢消失….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由閩南泉州福佬(大致包含三邑與同安、永春、安溪等地)合股組成「陳賴章墾號」。申請開墾「大佳臘」地區,範圍包含現台北市 (艋舺、大稻埕、錫口)地區一帶基隆河畔泉州先民開墾聚落,稱作「錫口庄」。
「陳賴章墾號」讓本以南台灣為中心的閩南泉州移民勢力深入北台灣,宣告清官方保護平埔族權益政策的轉變,同時掀起福建泉州福佬前往台灣謀生的一波移民潮
  • 「松山」舊地名為「錫口」-平埔族語原意為「河流彎曲處」
基隆河發源於新台北市境之青桐山,自源頭至三貂嶺附近為上游,三貂嶺至南港為中游,南港以下為下游。基隆河由汐止進入台北盆地,在台北盆地範圍內長約34公里

「松山」舊地名為「錫口」
「松山」舊地名為「錫口」,原為凱達喀蘭平埔族貓裏即吼社(Malysyakkaw),乾隆年間譯為「貓里錫口」,嘉慶20年簡稱「錫口」。「錫口」平埔族語原意為「河流彎曲處」,「河流」指的就是現今的基隆河。
「錫口庄」位於基隆河畔,因有船利乃在現饒河街附近形成「錫口街」,媽祖廟到松山市場的部分稱為「頂街」,松山市場到塔悠路口則叫作「下街」。當時的錫口庄街,以頂街最為熱鬧,尤其是媽祖廟到渡船口一帶,船隻經駛基隆河至此卸貨,再運送至附近地區,而下街(現饒河街)更是淡蘭官道必經之路。
清光緒年間基隆河水運碼頭渡口位置圖
1815(嘉慶20),「錫口」成艋舺至噶瑪蘭的要道,古諺說:「去雞籠擔塗炭,轉來錫口當被單」,一句道盡「錫口庄」當年的纸醉金迷、繁盛風華。
「慈祐宮」旁饒河街夜市
「錫口」老街最知名的就是饒河街觀光夜市,也是老饕朝聖的聖地。過去老街因為渡口船利,吸引來往商旅前來聚集,今日的饒河街觀光夜市則因美食而吸引大江南北的旅人。
  • 天上聖母庇佑眾生-「慈祐宮」俗稱「松山媽祖廟」
說到見證松山歷史,最悠久的莫過於俗稱「松山媽祖廟」的「慈祐宮」。錫口媽祖廟相傳於雍正年間,由衡真法師(俗名林守義)募款集資興建,於1753年(乾隆十八年)興建動工。「慈祐宮」供奉天上聖母媽祖,乃「錫口」地區信仰中心,更是該地區早期發展的起源地,已歷經二百六十年歲月。
「錫口」媽祖廟-松山慈祐宮
民國八十年代正殿曾遭祝融之災,傳統廟宇建築面貌損毀,但改建後仍維持莊嚴的風格,廟埕前方的一對石獅子,已超過二百年近年來「慈祐宮」投入地方文化、教育與救助工作,每逢農曆三月媽祖誕辰,以「慈祐宮」為中心,遶行附近「錫口十三街庄」的媽祖遶境活動,更是台北市一年一度的盛事。
捷運松山站出入口旁「慈祐宮」
「錫口十三街庄」包括現在位於松山區:松山街、中坡庄、五分埔庄、興雅庄、三張犁庄、車層庄、中崙庄、東勢庄、上塔悠庄、舊里族。南港區:西新庄、後山坡庄。內湖區:洲尾庄。
1866(同治五年),英國旅行家柯靈烏(C.Collingwood)在基隆河搭船上溯經「錫口」有段精彩描述:舢板在一道曲折的彎流緩慢前進,穿過一處異常美麗的鄉野。山巒的高度已變,岸邊長滿草木與綠色的水稻田,而眼前一座長而成層的山突然聳起。我們逐漸接近,在山之前的「錫口」靠泊。1871(同治十年),「錫口」是當時大多數商人停船夜泊之處,素有「小蘇州」之美稱,而由泉州先民供奉媽祖的「慈祐宮」,更是當地重要的信仰與行政中心。
1882年英國博物學家吉爾在雞籠河岸搭乘舢舨駛往內陸(高傳棋提供)
1874(同治十三年)5月,日軍入侵台灣,牡丹社事件爆發。同時,大清國福建境內亦是內憂外患不斷、民不聊生,鄭超英遂追隨「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沈葆禎,渡海來台。
  • 「曠宇天開」騰雲號出發,宣告基隆河運的沒落  
1885(光緒十一年)清、法戰爭結束,台灣「獨立」建省,巡撫劉銘傳推行洋務運動,力倡設置鐵路。在「大稻埕」實施諸多現代化建設,企圖將「大稻埕」打造成茶、樟腦、布料等台灣特產的貿易中心。
1887年(光緒十三年)6月,巡撫劉銘傳奏請興建鐵路獲准,利用當時淞滬鐵路拆下的鋼軌和車輛,興建軌距1.067公尺的窄軌鐵路,由基隆至新竹,全長106.7公里。鐵路開工後,位於基隆獅球嶺的隧道工程最為艱鉅,隧道以石塊砌成半圓拱,隧道南囗以紅磚砌成,並由劉銘傳題額「曠宇天開」,劉銘傳被後人尊崇為「台灣現代化之父」。
1891年,位於北門外的「大稻埕火車票房位置圖
1888(光緒十四年,鐵路由基隆興建至「錫口」。1891年,基隆至「大稻埕」通車,「錫口車站」是台灣少數歷史最悠久的車站。「錫口」當時僅設簡易售票房,但在設站後卻漸漸取代基隆河的航運地位,從基隆至大稻埕的交通改以鐵路為主。雖然於「錫口」設站,但因旅客已不再夜宿於此,加上基隆河逐漸的淤塞,因此「錫口街」的地位大不如前。
騰雲號(攝於台鐵台北機廠)
當第一輛蒸汽火車騰雲號由台北城北門出發行經中崙段(現市民大道),至「錫口」火車票房(現松山火車站),不但為「錫口」地區帶來鐵路交通的新里程,同時也宣告基隆河船運的沒落。
  • 台灣民族詩人賴和大作-永春陂(錫口大湖山)
大湖山秀湖水清,山色湖光相映明。到此卻疑來世外,教人不盡厭浮生。
如黛山嵐醮水清,如藍湖水漾空明。教人名利心都盡,有負湖山愧此生。
 _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賴和,於1908~1914年間所作。
永春陂(位於昔五分埔庄,現信義區松隆里),相傳沿陂一帶田疇,由泉州永春人仕所開墾。永春陂原址位於五分埔四獸山下,陂分內、外,內陂較小佔約二至三分,外陂寬廣約五、六甲。早期儲水甚豐,頗具灌溉之利,且山立坡畔,嵐影波光、景色秀麗。
1921五分埔至後山埤一帶陂塘分布地圖

四獸山環繞「永春陂」
據鄭成功傳中提及,其部將中有一支軍隊系來自永春,現落腳在後山陂一帶的鄭氏家族,相傳系鄭成功後代,而鄭超英亦出身於永春,據考證乃明延平王鄭成功後裔。想必先祖當年由永春渡海來台,應是先在滬尾港(現新北市淡水區)上岸,前往「錫口」探視宗族長輩與親友敘舊一番之後,順著季風及洋流,沿水路赴台南府城道標營就職。臨行前,參拜媽祖娘娘祈求平安順利,我想那時大約會是在冬季
1889年(光緒十五年)孟夏(四月),劉銘傳為頌揚鄭成功事蹟,親撰楹聯以祭之,對聯云:
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創基業在山窮水盡; 
復父書,詞嚴義正,千秋大節,享俎豆於舜日堯天。 
1890年(光緒十六年),清廷加封劉銘傳兵部尚書銜並幫辦海軍事務。同年,道標營都司鄭超英因功獲不克拔擢,任台灣水師副將,其位階僅在總兵一人之下,為全台最高階之海防武官。劉銘傳曾多次倡議在台灣建立海軍,惟清廷以經費短絀為由,不予採納。但海軍經費卻遭慈禧太后挪用建「頤和園」,耗銀達三千萬兩。
1891年(光緒十七年),劉銘傳稱病告老還鄉,由邵友濂繼任,邵氏對推動臺灣近代化的各項洋務政策與防務,不但未延續反而緊縮裁撤,大幅裁撤海防兵力,鄭超英無奈只得歸建道標營。
光緒十一年至十七年間,劉銘傳任臺灣巡撫,屢屢偕僚友至「錫口」永春陂盤桓,泛輕舟、吟風月、鬱結頓捐,煩紆盡滌,真炎方勝地也。
  • 1895年乙未割台,「錫口」義勇軍奮勇抗敵
1894年(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清、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國敗戰,割讓臺灣。1895(光緒二十一年)歲次乙未,日軍攻佔台灣,「乙未戰爭」爆發。東亞第一個民主國家台灣民主國成立,發表獨立宣言。529,日軍在澳底(現新北市貢寮區)登陸。66,首任大總統唐景崧搭上德國商輪,從淡水逃往廈門。
1895日軍統帥北白川宮親王由北門進入臺北城
此時,辜顯榮與臺北城士紳商賈迎日軍入城,辜帶領近衛師團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由北門進入臺北城。617,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在臺北城舉行始政式,宣告日本對臺統治。辜乃泉州移民第二代,出生於鹿港,浪跡於台北。辜帶領日軍入臺北城後,從此平步青雲,子孫三代榮華富貴。然水師副將鄭超英為國捐軀,其後人為避禍只得隱姓埋名,青史盡成灰、往事已如煙,令人不勝唏噓。
台灣割讓後,「錫口」民團首領詹振率百位庄民,配合台北其他地區義軍,展開長達兩年的抗日行動。光緒二十二年11扶曉,芝山岩抗日事件的同一天,詹振率二百名義軍襲擊鐵道部,致使在台北基隆間鐵路電訊完全中斷,後日軍以火車裝載大砲攻復「錫口」,詹振率部撤離。
光緒二十三年5月,詹振率約六百位義軍由「錫口」南方後山庄集隊再次出戰,攻復台北城失敗,壯烈犧牲。
  • 「松山車站」的前世今生-「松山驛」的前塵往事
1920(大正九年),日本總督府在台灣推行地方改制,因「錫口」景色和與日本的「松山」相似,故以「松山」代替「錫口」,「錫口車站」改名為「松山車站」,並引進台灣第一條鐵路電車線,而松山地名就沿用至今。

1920年,日治時期「松山車站」舊地圖
日治時期「錫口」郵便局舊郵戳
193010月,「松山車站」改建為傳統日式木造建築。當時木造舊松山車站,只有一個大門,即面朝八德路方向出口。除了臺北車站,松山車站是許多老臺北人共有的記憶,松山站是縱貫線下行旅客列車的第一站。
日治時期木造車站-「松山驛」
1985(民國七十四年松山站因鐵路地下化而拆除。當時考慮車站前後方都有民眾出入,加上松山路廣場較大,於是松山路側命為「前站」,八德路側變成「後站」。卻引來八德路商家居民抗爭。鐵路局為免困擾,最後訂名為「南站松山路口」「北站八德路口」才平息八德路商家眾怒,創下了鐵道史上第一個有南北站的火車站。
  •  捷運松山線通車,象徵平衡台北市東西市區發展的新契機
台北捷運松山線是台北市第三條東西向捷運路網,採用高運量系統,全線皆為地下路線。2004122,捷運松山線(新十大建設)財務計畫獲行政院核定,長8.5公里20141115,松山線通車並與小南門線及新店線直通營運,合稱松山新店線。

台北捷運松山線「松山站」位置圖
 捷運「松山站」公共藝術-「河流彎曲處」
全新的地下化松山車站已經完工,臺鐵與捷運雙鐵共站,站體內部除了捷運與臺鐵車站外,更設置融合鐵路懷舊風格的購物商場空間,期待百年老店的臺鐵,藉此得以脫胎換骨。
臺鐵與捷運雙鐵共站「松山車站」
「松山車站」購物商場空間
當第一輛騰雲號蒸汽火車由台北城北門出發至「錫口」的百年後,MRT捷運松山線通車,迅速便捷的交通縮短了時間與空間,但歷史記憶卻再度被喚醒,或許台北市東西區的發展,從此將有了新的轉變與契機…..說不定…...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