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由台北捷運萬大線的文化遺址保護-談植物園「欽差行臺」之前世與今生

生命中一切的偶然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筆者有幸參與「大陸工程」CQ842萬大線案投標,於現場踏勘與規劃標案過程當中,因緣際會下發現先祖與「欽差行臺」一段不為人知的前塵往事
或許,冥冥之中,因果業力自有定數??? 
  • 捷運萬大線LG02植物園站動工
捷運萬大線LG02植物園站(CQ842)工程是萬大線(第一期工程)第一個決標土建工程,於20141015日由大陸工程得標。LG02是地下3層島式月臺車站,位在林業試驗所與國語實小間的南海路下方。
20141108CQ842標工程在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舉行開工動土典禮,由台北市長主持並邀行政院長及各界貴賓共同焚香祝禱開工平安,工程順利。
LG02站平面位置示意圖
未來與松山新店線及淡水信義線在中正紀念堂站轉乘,與新莊線在迴龍站交會,提供環狀的銜接服務,將可發揮雙北市四通八達、同步發展與共榮的目標。
萬大線通車後,不僅交通更便利也將成為都市更新的大動脈,帶動北市西區軸線翻轉,提供萬華、中和、土城、樹林地區間的旅運需求。
捷運萬大線第一期工程路線示意圖
台北捷運工程局指出,「植物園遺址」為距今20003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跡,分布範圍以植物園為中心,北至南門國中,東到南海學園東側的國立台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原科學教育館)一帶。
萬大線通過不少寶貴的文化遺址,讓考古學家急著搶救,地底下許多珍貴的遺跡古物。
  • LG02站就是「植物園遺址」的中心點
在北市的文化發展脈絡上,「植物園遺址」有其承先啟後地位,LG02站體幾乎就是「植物園遺址」的中心點。

植物園文遺址(三立新聞)
為維護遺跡的完整及保存文物,LG02站初期先進行「人工考古開挖」,即由考古團隊,在開挖的同時進行在植物園附近的地方,地面下40~50公分就挖到古物,從訊塘埔、圓山、植物園到大家比較熟悉的十三行文化,文化遺址層層疊疊,建中在一千年前曾是港口。 
此地區的古物主要是黑色的陶器和十三行文化的紅色陶器,還有做為貿易用的玻璃珠等等。
而受到捷運萬大線開挖影響的,還有許多的古文化和古蹟,因為預定在植物園旁邊設的捷運站,附近有植物園文化遺址、清代古蹟欽差行臺,歷史博物館和台灣藝術教育館也在規劃的路線周圍。
捷運萬大線要興建,考量周為建物的安全和古代遺跡文化的保存,都是很重要的課題。

萬大線古蹟聚集(三立新聞)
  • 南海文化園區計畫─古蹟「欽差行臺」成為史博館二館
行政院最近核定「大南海文化園區─歷史博物館初期計畫」,預計六年斥資十億元擴張新館,並重整園區內老舊建築,同時將串聯園區內的古蹟及文化據點。
1950年代,遷台不久的國府為推動文教建設,從台北植物園撥出部分土地,在南海路周邊興建採北方宮殿建築形式的史博館、藝術教育館、舊科學教育館約十個館舍,外界統稱為「南海學園」;
歷任史博館長一直希望推動大南海計畫,但因涵括文化部、教育部及農委會旗下眾多機構,南海學園裡有一道道各式各樣材質的門及圍籬,通行「有」阻。
捷運萬大線一旦通車之後,園區周邊的帶跟文化景觀整合將甚為重要。目前史博館先啟動初期的整體規畫(master plan) ,考慮層面不單是南海學園,尚包含整個台北市的「城南園區」,甚至擴展到總統府、總統官邸及整體都市規畫,未來史博館將納入植物園內的市定古蹟「欽差行臺」,成為史博館第二館。

大南海文化園區計畫
  • 三十年間,無處無遺恨。天若有情終欲問,忍教霜點相思鬢
1871(同治10),琉球國漁民因颱風擱淺於八瑤灣(現屏東縣九鵬灣)沿岸,後遭原住民出草殺害,日本內閣出面抗議而顢頇腐敗的清政府竟宣稱台灣東部後山地區乃化外之地(意即不受清國管轄)
1874(同治13),日本由西鄉從道領軍入侵恆春地區(現牡丹鄉),「牡丹社事件」爆發。
先祖 鄭超英投筆從戎、渡海來台,追隨欽差船政大臣沈葆禎赴台南府城,於臺灣兵備道夏獻綸麾下道標營任把總基層武官,投身洋務運動,致力於清廷強化臺灣海防、鞏固海疆之目標,從事砲臺、城廓等近代化基礎建設。
1885(光緒十一年),清、法戰爭結束,清廷任命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1887(光緒十三年)台灣建省,雅好文藝的唐景崧任台灣兵備道,鄭超英任道標守備。
1888(光緒十四年),彰化縣署剋期催清賦稅,民戶騷動,發生施九緞事件。群眾圍彰化縣城,以「索焚丈單」為名,旗書「官激民變」。鄭超英隨兵備道唐景崧查核施案民變原由,一干涉案官員遂遭革職查辦。後鄭超英以清賦及緝匪有功,升任道標營都司。
1889年,於臺北府城西門內的西門街北側,建布政使司衙門,乃位階僅次於巡撫之最高行政機關。1892年,為接待來台視察之清廷欽差大臣,於布政使司衙門西側新建迎賓行館「欽差行臺」,歷時兩年完工。

台北府城門位置圖
欽差行臺與布政使司衙門位置圖
1894年(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唐景崧署理臺灣巡撫,鄭超英調任副將銜臺灣鎮標中軍兼管中營。清、日因朝鮮問題,「甲午戰爭」全面爆發。清國敗戰,在日本山口縣馬關港「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
1895(光緒二十一年)歲次乙未,日軍發兵攻佔台灣,「乙未戰爭」爆發。東亞第一個民主國家台灣民主國成立,發表「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臺灣民眾擁末任巡撫唐景崧任大總統,「布政使司衙門」成為臺灣民主國總統府,而「欽差行臺」則改為「籌防局」,用以籌劃軍事防務。
529日,日軍在澳底(現新北市貢寮區)登陸。
66日,首任大總統唐景崧搭上德國商輪,從淡水逃往廈門。

1894年大清國布政使司衙門西轅門
1895年臺灣民主國籌防局(布政使司衙門)建築群

此時,臺北城內亂兵、遊民則伺機四出騷擾劫掠。辜顯榮和士紳商賈迎接日軍,辜帶領近衛師團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由北門進入臺北城。
617日,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在臺北城舉行始政式,正式宣告日本開始進行對臺灣的統治。
辜顯榮是福建泉州移民第二代,出生於鹿港,因不容於鄉里而浪跡於台北,當苦力、轎夫。辜氏自帶領日軍進入臺北城後,由默默無名邁向平步青雲坦途,其子孫三代榮華富貴。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首身離兮心不懲,子魂魄兮為鬼雄」,鄭超英殺身成仁,身後淒涼、草草下葬,天地不仁、英雄無名,隨「台灣民主國」兵敗滅亡、主權永久割讓,鄭超英後人為避禍只得隱姓埋名,此段往事更加無人聞問,煙沒於荒煙蔓草間
  • 台北植物園「欽差行臺」的前世與今生
日治時期前期(1895~1919) ,因總督府尚未興建,故選定新建、方正、華麗的「欽差行臺」充當總督辦公廳舍,歷任七任總督。
(位於今臺北市中山堂附近,原址現設置「清布政使司衙門舊址」紀念石碑)

日軍佔領布政使司衙門成為其臨時最高指揮所
1900年日本國臺灣總督府辦公廳東大堂

1919(大正8),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新廈完工啟用後,舊廳舍便成了臨時性展覽聚會場所。
1931(昭和610),為紀念昭和天皇(本名裕仁)登基,在舊臺灣總督府廳舍前廣場興建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
「欽差行臺」移入圓山動物園、淨土宗臺北別院(今善導寺)及臺北植物園內保存,附近其餘房舍則於19328月予以拆除。後動物園的部分因颱風損毀,臺北別院拆除,欽差行臺的頭門、儀門、大堂與部分廂房保存於植物園內。
193212月,臺北公會堂開工,建築物由總督府營繕課井手薰負責設計,是僅次於當時日本東京、大阪、名古屋而排名第四的都會公會堂,採取當時流行的現代折衷主義樣式,使用鋼骨水泥結構,外觀貼由北投窯場所生產的淺綠色面磚,歷時4年方完工。

1935年(昭和十年) 台北鳥瞰圖
1936年日本國台北公會堂
  •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1945年,陳儀將軍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接受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的投降,該會堂被國民政府選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第十五受降區的地點。同年,臺北公會堂正式更名為中山堂。
19461021日,蔣介石到臺北,參加在中山堂舉行之臺灣光復一週年紀念大會。後中山堂成為召開國民大會及政府接待外賓的主要場所。
舉凡美國總統尼克森、南韓首位總統李承晚、南越首位總統吳廷琰、菲律賓總統卡洛斯·加西亞、伊朗國王巴勒維等元首訪華,都是在此接受國會招待。此外,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亦在此簽定。

2013年台北市植物園欽差行臺(原布政使司文物館)

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以「台灣布政使司衙門」登錄為衙署類國家二級古蹟;1998年,成立布政使司文物館。
2007年,中原大學李瑞宗教授受臺北植物園委託進行考證,從而確認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是土造建築,與臺北植物園內的磚土、石造建築為有所差異,是全臺灣僅存的清代衙門建築。
2013年,經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查閱相關史料後,原布政使司文物館正名為「欽差行臺」。
歷經時代變遷、戰爭動盪與政權更替,亦或是外來殖民政權對台灣歷史的刻意忽略、漠視,防衛臺灣民主國主權的「籌防局」,曾經湮沒在歷史洪流裡,然守得雲開見明月,終於改變成真,重現在世人眼前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乙未新春搭乘捷運松山線參拜「錫口」媽祖有感_淺談台北松山地區歷史往事…

2015(歲次乙未)新春,筆者到捷運松山站出入口旁「慈祐宮」,向媽祖婆拜拜上香祈求平安,順道逛逛熱鬧的饒河街夜市,享用平民美食,但消費不低,百物飛漲,唯獨薪水不漲!!!!  為什麼松山會有如此香火鼎盛的媽祖廟???媽祖信仰不是應該位於海口附近嗎??? 
筆者因乙未羊年偏沖太歲,到「慈祐宮」點光明燈、安太歲,翻閱廟方宣傳手冊後,方恍然大悟,原來冥冥之中,萬民皆受磁場業力所牽引
「錫口」慈祐宮-開基媽祖聖像
相傳清雍正年間,「錫口」媽祖廟由衡真法師募款集資興建,衡真法師與筆者先祖安平水師副將鄭超英同為福建泉州永春人氏,媽祖廟於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完工,迄今已超過二百六十年。
當年繁華的河港渡口早已不復存在,而「錫口」媽祖的香火卻是鼎盛依舊...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台北松山地區的歷史往事,且娓娓道來
  • 三百多年前的大地震,震出「康熙台北湖」??? 
1694(清康熙卅三年),台北發生於的大地震,造成台北盆地地層嚴重下陷,形成「康熙台北湖」。地震於1694424開始,之後大小餘震不斷,將近一個月。學者估計,1694年康熙大地震,規模高達芮氏7.0,震度約為6,發生地點則是在新店或金山斷層。
該地震讓台北盆地多處土地瞬間液化,而地層陷落使得淡水河水侵入盆地之中,產生了深達三至四公尺、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以上的「台北大湖」,淹沒時間長達約一百多年。直到清嘉慶年間方因潮汐影響、沈積物增多、降雨量減少和人為的拓墾等原因開始淤塞,形成沙洲及河道,康熙台北湖才慢慢消失….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由閩南泉州福佬(大致包含三邑與同安、永春、安溪等地)合股組成「陳賴章墾號」。申請開墾「大佳臘」地區,範圍包含現台北市 (艋舺、大稻埕、錫口)地區一帶基隆河畔泉州先民開墾聚落,稱作「錫口庄」。
「陳賴章墾號」讓本以南台灣為中心的閩南泉州移民勢力深入北台灣,宣告清官方保護平埔族權益政策的轉變,同時掀起福建泉州福佬前往台灣謀生的一波移民潮
  • 「松山」舊地名為「錫口」-平埔族語原意為「河流彎曲處」
基隆河發源於新台北市境之青桐山,自源頭至三貂嶺附近為上游,三貂嶺至南港為中游,南港以下為下游。基隆河由汐止進入台北盆地,在台北盆地範圍內長約34公里

「松山」舊地名為「錫口」
「松山」舊地名為「錫口」,原為凱達喀蘭平埔族貓裏即吼社(Malysyakkaw),乾隆年間譯為「貓里錫口」,嘉慶20年簡稱「錫口」。「錫口」平埔族語原意為「河流彎曲處」,「河流」指的就是現今的基隆河。
「錫口庄」位於基隆河畔,因有船利乃在現饒河街附近形成「錫口街」,媽祖廟到松山市場的部分稱為「頂街」,松山市場到塔悠路口則叫作「下街」。當時的錫口庄街,以頂街最為熱鬧,尤其是媽祖廟到渡船口一帶,船隻經駛基隆河至此卸貨,再運送至附近地區,而下街(現饒河街)更是淡蘭官道必經之路。
清光緒年間基隆河水運碼頭渡口位置圖
1815(嘉慶20),「錫口」成艋舺至噶瑪蘭的要道,古諺說:「去雞籠擔塗炭,轉來錫口當被單」,一句道盡「錫口庄」當年的纸醉金迷、繁盛風華。
「慈祐宮」旁饒河街夜市
「錫口」老街最知名的就是饒河街觀光夜市,也是老饕朝聖的聖地。過去老街因為渡口船利,吸引來往商旅前來聚集,今日的饒河街觀光夜市則因美食而吸引大江南北的旅人。
  • 天上聖母庇佑眾生-「慈祐宮」俗稱「松山媽祖廟」
說到見證松山歷史,最悠久的莫過於俗稱「松山媽祖廟」的「慈祐宮」。錫口媽祖廟相傳於雍正年間,由衡真法師(俗名林守義)募款集資興建,於1753年(乾隆十八年)興建動工。「慈祐宮」供奉天上聖母媽祖,乃「錫口」地區信仰中心,更是該地區早期發展的起源地,已歷經二百六十年歲月。
「錫口」媽祖廟-松山慈祐宮
民國八十年代正殿曾遭祝融之災,傳統廟宇建築面貌損毀,但改建後仍維持莊嚴的風格,廟埕前方的一對石獅子,已超過二百年近年來「慈祐宮」投入地方文化、教育與救助工作,每逢農曆三月媽祖誕辰,以「慈祐宮」為中心,遶行附近「錫口十三街庄」的媽祖遶境活動,更是台北市一年一度的盛事。
捷運松山站出入口旁「慈祐宮」
「錫口十三街庄」包括現在位於松山區:松山街、中坡庄、五分埔庄、興雅庄、三張犁庄、車層庄、中崙庄、東勢庄、上塔悠庄、舊里族。南港區:西新庄、後山坡庄。內湖區:洲尾庄。
1866(同治五年),英國旅行家柯靈烏(C.Collingwood)在基隆河搭船上溯經「錫口」有段精彩描述:舢板在一道曲折的彎流緩慢前進,穿過一處異常美麗的鄉野。山巒的高度已變,岸邊長滿草木與綠色的水稻田,而眼前一座長而成層的山突然聳起。我們逐漸接近,在山之前的「錫口」靠泊。1871(同治十年),「錫口」是當時大多數商人停船夜泊之處,素有「小蘇州」之美稱,而由泉州先民供奉媽祖的「慈祐宮」,更是當地重要的信仰與行政中心。
1882年英國博物學家吉爾在雞籠河岸搭乘舢舨駛往內陸(高傳棋提供)
1874(同治十三年)5月,日軍入侵台灣,牡丹社事件爆發。同時,大清國福建境內亦是內憂外患不斷、民不聊生,鄭超英遂追隨「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沈葆禎,渡海來台。
  • 「曠宇天開」騰雲號出發,宣告基隆河運的沒落  
1885(光緒十一年)清、法戰爭結束,台灣「獨立」建省,巡撫劉銘傳推行洋務運動,力倡設置鐵路。在「大稻埕」實施諸多現代化建設,企圖將「大稻埕」打造成茶、樟腦、布料等台灣特產的貿易中心。
1887年(光緒十三年)6月,巡撫劉銘傳奏請興建鐵路獲准,利用當時淞滬鐵路拆下的鋼軌和車輛,興建軌距1.067公尺的窄軌鐵路,由基隆至新竹,全長106.7公里。鐵路開工後,位於基隆獅球嶺的隧道工程最為艱鉅,隧道以石塊砌成半圓拱,隧道南囗以紅磚砌成,並由劉銘傳題額「曠宇天開」,劉銘傳被後人尊崇為「台灣現代化之父」。
1891年,位於北門外的「大稻埕火車票房位置圖
1888(光緒十四年,鐵路由基隆興建至「錫口」。1891年,基隆至「大稻埕」通車,「錫口車站」是台灣少數歷史最悠久的車站。「錫口」當時僅設簡易售票房,但在設站後卻漸漸取代基隆河的航運地位,從基隆至大稻埕的交通改以鐵路為主。雖然於「錫口」設站,但因旅客已不再夜宿於此,加上基隆河逐漸的淤塞,因此「錫口街」的地位大不如前。
騰雲號(攝於台鐵台北機廠)
當第一輛蒸汽火車騰雲號由台北城北門出發行經中崙段(現市民大道),至「錫口」火車票房(現松山火車站),不但為「錫口」地區帶來鐵路交通的新里程,同時也宣告基隆河船運的沒落。
  • 台灣民族詩人賴和大作-永春陂(錫口大湖山)
大湖山秀湖水清,山色湖光相映明。到此卻疑來世外,教人不盡厭浮生。
如黛山嵐醮水清,如藍湖水漾空明。教人名利心都盡,有負湖山愧此生。
 _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賴和,於1908~1914年間所作。
永春陂(位於昔五分埔庄,現信義區松隆里),相傳沿陂一帶田疇,由泉州永春人仕所開墾。永春陂原址位於五分埔四獸山下,陂分內、外,內陂較小佔約二至三分,外陂寬廣約五、六甲。早期儲水甚豐,頗具灌溉之利,且山立坡畔,嵐影波光、景色秀麗。
1921五分埔至後山埤一帶陂塘分布地圖

四獸山環繞「永春陂」
據鄭成功傳中提及,其部將中有一支軍隊系來自永春,現落腳在後山陂一帶的鄭氏家族,相傳系鄭成功後代,而鄭超英亦出身於永春,據考證乃明延平王鄭成功後裔。想必先祖當年由永春渡海來台,應是先在滬尾港(現新北市淡水區)上岸,前往「錫口」探視宗族長輩與親友敘舊一番之後,順著季風及洋流,沿水路赴台南府城道標營就職。臨行前,參拜媽祖娘娘祈求平安順利,我想那時大約會是在冬季
1889年(光緒十五年)孟夏(四月),劉銘傳為頌揚鄭成功事蹟,親撰楹聯以祭之,對聯云:
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創基業在山窮水盡; 
復父書,詞嚴義正,千秋大節,享俎豆於舜日堯天。 
1890年(光緒十六年),清廷加封劉銘傳兵部尚書銜並幫辦海軍事務。同年,道標營都司鄭超英因功獲不克拔擢,任台灣水師副將,其位階僅在總兵一人之下,為全台最高階之海防武官。劉銘傳曾多次倡議在台灣建立海軍,惟清廷以經費短絀為由,不予採納。但海軍經費卻遭慈禧太后挪用建「頤和園」,耗銀達三千萬兩。
1891年(光緒十七年),劉銘傳稱病告老還鄉,由邵友濂繼任,邵氏對推動臺灣近代化的各項洋務政策與防務,不但未延續反而緊縮裁撤,大幅裁撤海防兵力,鄭超英無奈只得歸建道標營。
光緒十一年至十七年間,劉銘傳任臺灣巡撫,屢屢偕僚友至「錫口」永春陂盤桓,泛輕舟、吟風月、鬱結頓捐,煩紆盡滌,真炎方勝地也。
  • 1895年乙未割台,「錫口」義勇軍奮勇抗敵
1894年(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清、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國敗戰,割讓臺灣。1895(光緒二十一年)歲次乙未,日軍攻佔台灣,「乙未戰爭」爆發。東亞第一個民主國家台灣民主國成立,發表獨立宣言。529,日軍在澳底(現新北市貢寮區)登陸。66,首任大總統唐景崧搭上德國商輪,從淡水逃往廈門。
1895日軍統帥北白川宮親王由北門進入臺北城
此時,辜顯榮與臺北城士紳商賈迎日軍入城,辜帶領近衛師團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由北門進入臺北城。617,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在臺北城舉行始政式,宣告日本對臺統治。辜乃泉州移民第二代,出生於鹿港,浪跡於台北。辜帶領日軍入臺北城後,從此平步青雲,子孫三代榮華富貴。然水師副將鄭超英為國捐軀,其後人為避禍只得隱姓埋名,青史盡成灰、往事已如煙,令人不勝唏噓。
台灣割讓後,「錫口」民團首領詹振率百位庄民,配合台北其他地區義軍,展開長達兩年的抗日行動。光緒二十二年11扶曉,芝山岩抗日事件的同一天,詹振率二百名義軍襲擊鐵道部,致使在台北基隆間鐵路電訊完全中斷,後日軍以火車裝載大砲攻復「錫口」,詹振率部撤離。
光緒二十三年5月,詹振率約六百位義軍由「錫口」南方後山庄集隊再次出戰,攻復台北城失敗,壯烈犧牲。
  • 「松山車站」的前世今生-「松山驛」的前塵往事
1920(大正九年),日本總督府在台灣推行地方改制,因「錫口」景色和與日本的「松山」相似,故以「松山」代替「錫口」,「錫口車站」改名為「松山車站」,並引進台灣第一條鐵路電車線,而松山地名就沿用至今。

1920年,日治時期「松山車站」舊地圖
日治時期「錫口」郵便局舊郵戳
193010月,「松山車站」改建為傳統日式木造建築。當時木造舊松山車站,只有一個大門,即面朝八德路方向出口。除了臺北車站,松山車站是許多老臺北人共有的記憶,松山站是縱貫線下行旅客列車的第一站。
日治時期木造車站-「松山驛」
1985(民國七十四年松山站因鐵路地下化而拆除。當時考慮車站前後方都有民眾出入,加上松山路廣場較大,於是松山路側命為「前站」,八德路側變成「後站」。卻引來八德路商家居民抗爭。鐵路局為免困擾,最後訂名為「南站松山路口」「北站八德路口」才平息八德路商家眾怒,創下了鐵道史上第一個有南北站的火車站。
  •  捷運松山線通車,象徵平衡台北市東西市區發展的新契機
台北捷運松山線是台北市第三條東西向捷運路網,採用高運量系統,全線皆為地下路線。2004122,捷運松山線(新十大建設)財務計畫獲行政院核定,長8.5公里20141115,松山線通車並與小南門線及新店線直通營運,合稱松山新店線。

台北捷運松山線「松山站」位置圖
 捷運「松山站」公共藝術-「河流彎曲處」
全新的地下化松山車站已經完工,臺鐵與捷運雙鐵共站,站體內部除了捷運與臺鐵車站外,更設置融合鐵路懷舊風格的購物商場空間,期待百年老店的臺鐵,藉此得以脫胎換骨。
臺鐵與捷運雙鐵共站「松山車站」
「松山車站」購物商場空間
當第一輛騰雲號蒸汽火車由台北城北門出發至「錫口」的百年後,MRT捷運松山線通車,迅速便捷的交通縮短了時間與空間,但歷史記憶卻再度被喚醒,或許台北市東西區的發展,從此將有了新的轉變與契機…..說不定…...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