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滿城風雨近重陽,不堪回首憶從前_乙未抗日往事與愛國詩人許南英

滿城風雨近重陽,旅客他鄉是故鄉。
小劫滄桑幻海田,不堪回首憶從前。
以上詩句摘自許南英撰七言律詩,《滿城風雨近重陽》與《臺感.其一》。

滿城風雨近重陽
(北宋,潘大臨,幸福老茂書法會友的博客)
許南英(1855年-1917),字子蘊,號允白、蘊白,別號窺園主人、龍馬書生等等,係臺南府安平縣人仕,著《窺園留草》。
許家宅邸位於開山王廟(延平郡王祠)旁,許父闢住宅四週空地,種植花木,名「窺園」,於園中開館授徒,傳道授業。
許南英,號允白、蘊白,別號窺園主人,臺南府安平縣人仕,著《窺園留草》。
1878(光緒四年),許南英創「崇正社」詩社,取其「崇尚正義」之意,與施士洁、汪春源、丘逢甲等府城文人同好唱和往來,時時聚會於「竹溪寺」鬥韻敲詩、 擊缽吟詩,乃臺灣詩社之濫觴。
據臺灣史學家盧嘉興考證,南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曾於詩中敘及「竹溪寺」,因而認定建寺時間可追溯至1664(明永曆十八年),係台南四大古剎之一。

竹溪寺係東寧王國時期所建,台南四大古剎之一(竹溪禪寺百年文物特展)
「竹溪寺」係東寧王國延平二王鄭經治台時期所建,當時稱為「小西天寺」,推論該寺為臺灣最早的佛寺。
「竹溪寺」位在台南市南區體育公園內(古名桶盤淺),鄰近竹溪,歷經六甲子歲月的焠煉,寺中典藏台南三大名匾之一的了然世界匾額。
竹溪寺典藏台南三大名匾之一《了然世界》(竹溪禪寺百年文物特展)
 1885(光緒十一年),法軍佔領澎湖,北洋大臣李鴻章和法國在天津簽訂《中法天津條約》。戰爭期間,唐景崧請纓抗法,招撫黑旗軍劉永福,在越南戰場大破法軍。清法戰爭落幕,劉銘傳任首位臺灣巡撫,先祖鄭超英升任道標營守備。
1887(光緒十三年),台灣獨立建省,臺灣兵備道由唐景崧出任。唐氏將道署原有「斐亭」舊蹟重新整修葺,唐景崧與唐贊袞、施士洁、譚嗣襄、許南英、丘逢甲等名人雅仕組成「斐亭吟社」。
雅好文藝的唐景崧,公餘閒暇之時喜邀請同僚、下屬舉行詩文酒會,附庸風雅。
「竹溪寺」茂林修竹,清溪圍繞,景色清雅,係斐亭詩友吟唱消夏聚會之地。《臺灣詩乘》卷五,「竹溪寺在臺南寧南門外,清溪一曲,修竹萬竿,境殊幽閟,故鄉人士多修褉於此。」

鄭超英行書扇面鏡片紙本(三典軒art.3zitie.cn)
1888(光緒十四年),先祖鄭超英隨兵備道唐景崧查核「施九緞事件」民變,以清賦及緝匪有功,鄭超英升任道標營都司。
1890(光緒十六年),清廷加封巡撫劉銘傳兵部尚書銜並幫辦海軍事務,鄭超英奉旨擔任從二品台灣水師協副將。
當年,許南英進士及第,欽點兵部主事加員外郎銜。後辭官返臺南,管理「聖廟樂局」事務,參與墾土化番之職。
1891(光緒十七年),臺灣道兼臺南府知府唐贊袞為懲治巨盜,委由鄭超英緝拿,因補獲巨匪有功,乃奏保鄭超英升敘加銜。唐贊袞將「斐亭吟社」之作品集為《澄懷園唱和集》,存酬唱絕古體凡三百餘首,成果豐碩。
1894(光緒十九年),甲午戰爭清軍全面潰敗,唐景崧署理臺灣巡撫,南澳鎮總兵劉永福幫辦臺灣防務。許南英應唐景崧聘,協修《臺灣通志》。

1895年歲次乙未,日軍發兵攻佔台灣,乙未戰爭爆發,台灣軍民為捍衛主權乃成立東亞第一個民主國家「台灣民主國」。
在台清國大小官員皆遵旨內渡之際,先祖鄭超英毅然以捍衛家園為己任,統領臺灣鎮標舊部中、左、右三營,鎮守海防要塞重地安平…
日軍登台,十日總統唐景崧逃回廈門,黑旗軍統領總兵劉永福接任台灣民主國第二共和大總統,率五百親兵入駐兵備道署,總統府設在台南大天后宮。
許南英投筆從戎擔任臺南「籌防局」統領團練,押下全部身家招募義軍二營,抗日死守台灣。
爾後劉永福喬裝成老嫗,與其義子劉成良「阿婆仔弄港」,許南英遭日軍通緝,乃將私蓄盡數散於所部義軍,不得不離開台灣內渡廈門。許南英深感痛心疾首,寫下《如夢令.別台灣》
望見故鄉雲樹,鹿耳鯤鯓如故。城廓已全非,彼族大難相與。歸去!歸去!哭別先人廬墓! 
許南英詩中流露出國家前途的憂慮,係富於時代意識及使命的愛國詩人。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乙未戰爭前夕,黑旗軍劉永福義子劉成良攜所部抗日義軍,一同參拜觀音菩薩,敬獻竹溪寺《默助成功》匾。然而,天不從人願…
2015年台史博特展-鉅變1895乙未之役120週年特展中,由「竹溪寺」所收藏塵封已久的《默助成功》匾,終重現世人眼前,「台灣民主國」雖功敗垂成,但該匾額卻是見證台灣近代歷史的重要文物。

劉永福義子劉成良獻竹溪寺《默助成功》匾(2015年台史博特展-鉅變1895乙未之役120週年特展)
乙未抗日終曲,係由巴克禮牧師帶領乃木希典所部日軍,由小南門進入台南府城,無血開城,為乙未戰爭劃下休止符。
18951024日,舊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滿城風雨近重陽。先祖 水師副將鄭超英慷慨赴義、為國捐軀,時年未滿四十,英才早逝。

日治時期臺南竹溪寺山門舊照(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
據先父口述、四十餘年的耳提面命,莫忘先祖係代理總兵壯烈殉國,曾祖母蘇氏紅顏新寡在古剎「竹溪寺」出家一入空門萬事休,看破紅塵俗世、長伴古佛青燈…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以成敗論英雄,不容青史盡成灰。自己的國家自已救,乙未國殤英靈不朽 、浩氣長存,天佑台灣!!!

2019年8月24日 星期六

苦苦甜甜命一般,獨對青山一舉觴-1895年二層行製糖先烈抗日的悲壯歷史

從荷蘭時期開始,荷蘭東印度公司VOC不僅將臺南作為海上貿易據點,也在此發展製糖業,將香甜的糖,以船運貿易至其他國家獲利。
1629年(明崇禎二年),荷蘭東印度貿易公司臺灣長官Hans Putmans頒佈「米糖獎勵令」,並邀請祖籍泉州同安的印尼華人蘇鳴崗(Bencong)來臺指導製糖,同時招集福建漳、泉移民在臺灣種植甘蔗製糖。

「台番圖說」第八圖「糖廍」,係(1744-1747)巡視台灣監察御史命工繪製之原住民風俗圖之一。

1658年,臺灣糖分別輸往日本、中國、波斯等地,糖成為臺灣輸出的大宗物資。
1670年,據文獻記載,當時英國駐大員使館的報告書中,東寧王國每年有數十艘船運糖至日本販售。延平王鄭氏在台經營期間,劉國軒受命從福建輸入新種蔗苗,並且從泉、漳聘請製糖名師改良技術。糖廍已有輸餉課稅,當時已有糖廍存在。
糖廍又稱為蔗廍,是製糖的場所,也是臺灣早期的製糖工廠,由壓榨甘蔗的棚屋和煮糖的熬糖屋所構成,所產的糖為赤糖(即黑糖),部分則會再經由「糖間」加工而成為白糖。

1683年(康熙23年),台灣入清版圖,翌年開廈門、鹿耳門的對口貿易,為兩岸通商的對渡港口,台南成為康熙、雍正年間台灣商業的貿易中心。臺灣糖可說是最重要的輸出品,由於糖生產於南部,最初產地在府城崁頂台地,以府城五條港為主要的輸出港口,被稱為「赤崁糖」。
乾隆末年,北、南、糖三大郊之間為求共同利益,彼此往來更形頻繁,乃在水仙宮「三益堂」設聯絡辦事處,負責處理三大郊所屬各商號之間共同的商務,並仲裁各店號間的糾紛。
到嘉慶元年,三大郊正式合稱「三郊」,並以三郊蘇萬利、金永順、李勝興名義對外行文,成為府城規模最大的進出口商集團,也成為府城各郊中的領袖。
當時掌握郊商買賣的最大權力機構就是「三郊」,所謂「三郊」就是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糖郊李勝興。

道光元年(1821年)府城三郊獻台南大天后宮觀音殿貺昭慈濟匾額

北郊經營地區為廈門以北的上海、寧波、天津、煙台等地。由台灣輸出的貨物有白糖、樟腦、硫磺等;由大陸輸入台灣的商品則有綢緞、絲線、棉花、藥材等等。
蘇萬利商號興盛於乾隆初,「蘇萬利」係著名北郊商號,為府城三郊之首,專營廈門以北商貨,並出口臺灣糖、米,在府城大東門內「崙仔頂」營建花園。

蘇萬利花園遺址(樹谷文化基金會)

蘇萬利花園遺址位於現臺南市東門路一段117號,西側為新樓醫院,東臨彌陀寺。大東門外為清代臺灣府城糖廓的集中地,蘇萬利宅第設置於崙仔頂之高點上。
道光年間,因台江內海浮覆、安平港淤積,開啟府城五條港貿易的全盛時期。三郊商會所掌控當時府城鹽糖專賣、運河疏濬、保甲團練乃至海埔地開發等官辦民營業務。

臺南府城東門外的保舍甲庄因糖廍的設立,人口亦逐漸增加而聚居,後虎尾寮、前甲、後甲、許厝甲及關帝廳各自設庄,據成大石萬壽教授〈府城東郊保舍甲關帝廳碑記〉記載,保舍甲位在崁頂山上,在鯽魚潭、竹篙厝、柴頭港、網寮莊之間。
聚落名稱由來據說是因為當初開墾該地的明鄭部將名「保」(姓不詳)。而後來附近又發展出「太爺廍」、「虎尾寮」等聚落,保舍甲莊則分成前甲、後甲、關帝廳三個聚落(現台南市東區、仁德區一帶)。

臺南關帝殿(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石萬壽為石家開基祖石時榮之六世孫,石時榮係於清乾隆時期從泉州廈門移居臺灣府城,開設「石鼎美」商號。
石時榮經營糖、米買賣有成,成為府城三郊之董事,且身具二品官銜,在當時的地位崇高,僅次於太子太保王得祿。石時榮在清嘉慶年至同治年間,府城的大小公眾事務捐輸都能見其紀錄,如道光十年的大天后宮、道光二十五年的銀同祖廟、道光二十九年的大人廟、咸豐五年的普濟殿、咸豐六年的馬公廟等。

咸豐六年(1856年)鹽運使司石時榮獻臺南關帝殿「聖神文武」匾(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末時有八成糖廍都集中於臺南一帶,據清光緒中葉的調查,全臺舊式糖廍約有1,275 所,其中臺南就占了八成以上,迄自晚清時期二層行及打狗才有部份輸出。
光緒年間臺灣府城的糖間多達百間分佈全城,糖間舖戶以「金成玉」、「清如玉」為其行郊組織,以「玉」為名稱,是因為府城糖間所精製的細糖再加以熬煮去掉雜質後結晶成的精糖,晶瑩剔透,類玉似冰,又稱「冰糖」或稱「府玉」,是臺灣府城的名產,名聞遐邇。主要銷往華北地區如北京、天津等地,為王公貴冑及宮廷御廚製作甜點佳餚之用。

1875年東門大街老地圖(舊有的迎春門、彌陀寺、大人廟、龍泉井、祝三多,現今均還在。)

位於東門大街的古剎彌陀寺,道光26 年(1846)仲春總理金成玉敬立扁額「超然世界」。此「金成玉」乃咸豐8年(1858)3 月鑄造彌陀寺銅鐘鐘銘文中的「糖間金成玉」,糖間意思應與糖業有關的工廠,過去粗製糖加以精製的工廠稱作「糖間」,金成玉糖間的舊址是黃天橫的府第(黃家固園),即現在的東門路五十八、六十號。

台南鐵路地下化開挖,挖出市區中較少被發現的「糖漏」,文史工作者認為,過去文獻記載清末東門大街沿線是糖間的聚集點,如今糖漏的出土,是最佳的見證。
文史學者在開挖沿線發現可從清代遺留至今的糖間瓦片、貝塚、陶瓷器具、糖漏等文物,經判斷應是清乾隆年間,台南製糖間所使用的「糖漏」,懷疑該地正是台南製糖重鎮。

台南市鐵路地下化開挖,在新樓醫院旁發現疑似清代的糖間所用的糖漏。記者修瑞瑩/攝影

根據文史工作者張明山與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盧泰康的研究,糖業是台灣早期最重要的產業,帶動台灣的發展,而南市在清末時期,市區裡有許多糖間,將糖廍生產的粗糖再精製為白糖,再從台南出口到中國大陸等地。
過去在台南歸仁還曾發現重要的歸仁窯,就是專門在製造製糖相關用具,糖漏為其一;而以糖漏製糖的技術,可能在荷治時期已經引進,糖漏為漏斗型的大陶甕,將粗糖填入後封泥,以滴漏的方式,讓白糖慢慢結晶產生。

台南市鐵路地下化開挖,在新樓醫院旁發現疑似清代的糖間所用的糖漏。圖/盧泰康提供

清代「二層行」所在的安平縣,據連雅堂《台灣通史》記載:「為全台首善之地,開闢最早。商務冠全台,猶不失為富庶也。唯南至二層行溪與鳳山(今高雄市)界,北至曾文溪與嘉義鄰,相距不逮五十里,而土尚膏腴,人懷禮義」。
二層行在清代中期發展成二層行街,屬文賢里,在二層行溪的北畔,二層行溪同時也是南台灣砂糖的主要分界線。
溪北至嘉義為「台灣府砂糖」主要生產地,砂糖質細,有「府玉糖」之稱。
二層行溪流域的糖廓生產之糖大都集中至二層行村,裝箱後以竹筏運到安平港再裝輪船輸出至上海、寧波以及北中國各地。故當地有俗諺:「蘇杭十三行,不及台灣二層行」,由此可知台灣糖以二層行的名義在大陸聞名。

1888年(光緒十四年),先祖 鄭超英擔任台灣兵備道轄下道標都司官職,遙想當年都閫府鄭大人英姿煥發,迎取北郊蘇萬利商號千金小姐,英雄美人、鴛鴦眷侶,為府城增添美事佳話一樁。
因三郊之業務均係由台灣道管轄,負責府城轄區治安的道標都司自是與三郊關係菲淺,且乙未戰爭三郊曾資助「臺灣民主國」抗日,先曾祖母蘇氏可能係北郊蘇萬利後人之掌上明珠。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臺灣民主國宣佈獨立,乙未戰爭爆發,先祖率三營水師舊部鎮守安平,鄭青則組織地方團練,加入抗日義軍行列,據台灣通史記載,鄭青係受黑旗軍劉永福招安,但筆者寧可相信,鄭青是基於愛鄉愛土的台灣民族意識,受先祖之託付亦然投入抗日義軍陣營;
鄭青於「二層行」抵抗日軍第二師團乃木希典,日軍難越雷池一步,直到劉永福阿婆仔浪港之後,鄭青所部義軍方頓入大崗山地區進行游擊作戰……(光緒十四年,先祖敬獻「慈雲遠播」匾於大崗山超峰寺)
據《台灣通史》(卷4獨立紀)記載,抗日義軍統領鄭青受黑旗軍劉永福招安,組織地方團練加入抗日義軍行列,在「二層行」抵抗乃木希典的第二師團,日軍難越雷池一步。另據海東洪棄生纂《瀛海偕亡記》(卷下) 所載,一直到總兵劉永福阿婆仔浪港後,鄭青所部義軍方頓入大崗山地區進行游擊作戰……
但筆者深信,鄭青係受先祖之託付,基於愛鄉愛土的台灣民族意識,與太爺庄的蘇家子弟組織義軍,在二層行溪兩岸共同抵抗日軍侵略行動。

據日軍《攻台戰記:日清戰史臺灣篇》(【四】第二師團向台南前進)(許佩賢譯,遠流,1995年)文獻記載,日軍第二師團長乃木希典中將在枋寮登陸後,一路攻向台灣民主國抗日的最後據點台南府城。
當時第二師團將整個太爺庄包圍,蘇家子弟們為了保衛鄉土家園,與日軍奮力作戰,戰況慘烈。
湖內太爺蘇家古厝(高雄太爺蘇家之歷史發展及其古厝,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蘇淑芬)

太爺庄的蘇家子弟,在東、西、南、北四面的甘蔗園抵抗日軍侵略,惜因缺乏現代火砲兵器彈藥而遁走,蘇家古厝更遭日軍團團圍住。
據載「師團本隊在戰鬥結束後不久,進抵二層行溪,在太爺庄附近宿營,並命前衛在二層行溪附近宿營。」文中所謂的「在太爺庄附近宿營」,就是現今位在太爺的蘇家(文武秀才蘇應元)古厝。

巴克禮與乃木希典會面之歷史場域解說牌(高雄市文化局)

1895年10月21日,台南城守軍群龍無首,台南府城士紳及洋商循台北城模式推舉長老教會巴克禮牧師與日軍交涉,請求日軍和平進城維持城內秩序。
據期刊《台灣文獻》(64卷第4期,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蘇淑芬)由蘇家後人蘇淑芬教授發表之論文〈高雄太爺蘇家之歷史發展及其古厝〉內容所述,湖內太爺蘇氏祖籍乃泉州同安,隨國姓爺來臺。

1895年10月21日,台南府城士紳及長老教會巴克禮牧師與日軍交涉,請求日軍和平進城維持城內秩序(1935年小早川篤四郎繪製)

1895年乙未抗日,家族中青壯男子多出外抗敵但傷亡慘重,乃木希典軍進駐到蘇家古厝。據上開論文所述,「當天晚上,巴克禮、宋忠堅牧師與府城19名信徒就到營地來了,他們坐著轎子冒險通過二層行溪,通報求見住在蘇家古厝的乃木希典。…次日清晨醒來,乃木的部隊就在蘇家的大埕集合,馬匹滴答滴答的圍著大埕繞,並利用古井中的水盥洗。」

1895年10月23日,日軍三路會師攻陷台南府城(臺南城攻陷圖)

10月24日(農曆九月初九日),孤臣無力難回天,先祖 水師副將鄭超英慷慨赴義、為國捐軀,時年未滿四十,英才早逝。
據先父口述、四十餘年的耳提面命,先父一再提醒,莫忘先祖係代理總兵乙職壯烈殉國,曾祖母蘇氏紅顏新寡在古剎竹溪寺出家,看破紅塵俗世、長伴古佛青燈…
當年祖父年僅4歲,為躲避日軍迫害乃從母姓改姓蘇。
日治初期,巴克禮牧師創設「臺南市神學校」,創校初期巴克禮校長即住在蘇萬利舊宅內。之後在「新樓」之東側創設「聚珍堂」,開始發行報紙,即今「臺灣教會公報社」之前身。
明治三十六年(1903),「臺南神學校」(大正二年更名為「臺南神學院」)落成,在此之前蘇萬利花園已遭毀壞。

市定古蹟原臺南神學校校舍暨禮拜堂(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郊商蘇萬利」與「蘇應元家族」究竟有無淵源???湖內太爺蘇應元家族祖籍為泉州同安,祖先隨國姓爺來臺。
台灣入清版圖後,開設廈門、鹿耳門的對口貿易,三郊董事紅頂商人石時榮由廈門渡海來台經商,料想三郊之首北郊蘇萬利商號主人翁亦應是來自於泉州同安。
據FB蘇應元家族墓厝宗親會粉絲專頁2016年9月1日PO文,台南名醫蘇丁受醫師係湖內太爺蘇應元家族後人。
台南鐵路地下化工程正加緊進行中,湖內蘇應元家族當年的收租厝及日治時期興建的蘇丁受老宅,已被拆除,地方上文史工作者已發起保存位在青年路口附近的台南昔日名醫蘇丁受診所,為鐵路地下化拆遷留下歷史痕跡。

【1951年崙仔頂文化層地景影像】文史專家張明山標註2019.7.22(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據2019.7.22文史專家張明山標註【1951年崙仔頂文化層地景影像】(圖片出處: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蘇萬利花園、蘇丁受醫師老宅、蘇應元家族收租厝、彌陀寺、糖間等等歷史建築,均位於府城大東門內「崙仔頂」範圍內,令人不得不相信,「北郊蘇萬利」、「蘇應元家族」不僅僅與府城糖業的歷史脈絡息息相關,更可能係同一宗族,均源自於泉州同安蘇氏,而先曾祖母蘇氏乃太爺蘇應元家族成員之一。
1895年,先祖 水師副將鄭超英與蘇氏先烈們迷霧般的抗日悲壯歷史,終於撥雲見日、重見天日。

古古今今多變換,貧貧富富有循環。將將就就隨時過,苦苦甜甜命一般。獨對青山一舉觴,醒來歌舞醉來狂。得些生意隨時過,光景無多易散場。(摘自羅狀元醒世詩)
五條港全盛時期,北郊蘇萬利商號曾是全臺首富,位於現東門園環旁的神學院校園原是蘇家後花園。府城三郊繁華落盡,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019年7月1日 星期一

觀音亭外榕葉落,夢雨斜陽不忍過-水師副將 鄭超英故宅探尋


據《臺南文化》(1968-09-30,第八卷第三期)刊登文章「南路鄭仔尚」所載,現公園路幼稚園附近處為前清道標都司鄭超英宅邸。

1896年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
(道標都司鄭超英宅邸)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歲次乙未,東亞第一個民主國家「臺灣民主國」成立,發表「獨立宣言」,日軍發兵攻佔台灣。
日本淨土真宗大谷派(東本願寺派)隨近衛師團征台,日軍據台後創建台南布教所(現址為合作金庫銀行赤崁分行)。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副將宅闢建幼兒園
「臺灣民主國」功敗垂成,先祖前水師副將 鄭超英為國捐軀,後人為避禍隱姓埋名,故宅遂輾轉為日本「東本願寺」寺方所佔有,至於究竟係強佔或徵收已不可考,「東本願寺」寺方於先祖故宅舊址創辦幼兒園。

南路鄭仔尚(1968.09,臺南文化,第八卷第三期)

現址公園路一二七號的「臺南市家庭教育中心溪南服務處」,位於成功路與公園路口附近的中央健保局南區分局對面,原址(位於明治町)係1932年由日本「東本願寺」所創辦之「和樂幼兒園」。

1896年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觀音佛祖」乃泉州三邑人仕(晉江、惠安、南安)的原鄉信仰,例如艋舺、淡水、 鳳山「龍山寺」係分靈自泉州晉江縣安海鎮「龍山寺」,主祀「觀音佛祖」,先祖 鄭超英乃國姓爺後人,本籍泉州南安,篤信「觀音佛祖」。
光緒十一年,先祖 鄭超英任臺灣兵備道轄下道標營儘先守備,先後分別於府城轄區「觀音佛祖」之信仰重鎮大崗山「超峰寺」敬獻扁額《慈雲遠播》,敬獻內門『 紫竹寺』扁額《南海慈航》。

「大觀音亭」位於成功路與觀亭街路口

1678年(明永曆三十二年),鄭氏軍民在府城的尖山南坡建「觀音宮」,供奉觀音菩薩。因拜亭採用了抱廈的形式而改名「觀音亭」,後因與小東門的觀音亭有所區分,而稱「大觀音亭」。
「大觀音亭」、「超峰寺」、「紫竹寺」等三座院寺均為明鄭東寧王國時期創立之古剎,乃佛門勝地。
綜上所述,上開文獻「南路鄭仔尚」所載,先祖 鄭超英宅邸位於成功路與觀亭街路口的「大觀音亭」附近,應當是俱備相當之正確性。

紅塵俗世揮不盡,府城曾經的美麗與哀愁
1888年(光緒十四年),先祖 鄭超英任台灣兵備道轄下道標都司,遙想當年都閫府鄭大人英姿煥發,迎取北郊蘇萬利商號千金小姐,英雄美人、鴛鴦眷侶,增添府城美事佳話。
話說清道光年間因台江內海浮覆、安平港淤積,開啟府城五條港貿易時期,府城三郊商會所掌控的鹽糖專賣、運河疏濬、保甲團練乃至海埔地開發等官辦民營業務均係由台灣道管轄,因而三郊與負責府城轄區治安的道標都司自是關係菲淺,且乙未戰爭三郊曾資助「臺灣民主國」抗日,先曾祖母蘇氏可能係北郊蘇萬利後代千金。
1895年乙未抗日戰爭先祖為國捐軀,英才早逝,時年未足40歲…
曾祖母蘇氏紅顏新寡在古剎竹溪寺出家,看破紅塵俗世、長伴古佛青燈…當年祖父年僅4歲,為躲避日軍迫害乃從母姓改姓蘇。
潮起潮落、滄海桑田,時代變遷、政權更替,看世間滄桑如何。五條港全盛時期,北郊蘇萬利商號曾是全臺首富,位於現東門園環旁的神學院校園原是蘇家後花園。
1874年(同治十三年) ,蘇家後花園轉讓於基督長老教會。
府城三郊繁華落盡,五條港已不復存在,往事如煙、榮華富貴、轉眼成空,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亭午問晨炊,官蓋何紛擾?匆酬尺素書,並賀飛騰早
1891年(光緒十七年),巡撫劉銘傳遭彈劾糾舉黯然下台,水師協遭裁撤收編。唐贊袞奉調渡台,權台澎道兼按司篆,於七月二十二日履任。
唐氏面對橫行10餘年的臺南巨盜鄭尚懸賞緝捕,按律懲治,因此人心悅服。在臺期間,與臺島文人施士洁、許南英、丘逢甲相善,時有詩歌往返。唐氏著『台陽集』專收在臺吟詠之作,計二百十餘首,刊於光緒年間。據『台陽集』所載內容,“有鄭尚者,台南巨盜也;橫行十餘年,積案百數起,而不得弋獲。餘懸重賞購線,突圍禽之;按律懲治,人心大快。“
唐氏親撰“鄭拔甫參戎(名超英)親餉大鰱魚雙尾,賦謝”乙詩,內容如下:
亭午問晨炊,官蓋何紛擾?君忽餉雙魚,青青冪蒲蓼。持以佐卯杯,鮮烹海外少;匆酬尺素書,並賀飛騰早。(時余委緝巨盜鄭尚有功,詳請奏保升階)”
當年,先祖 鄭超英由水師副將歸建道標營,降調參將銜道標營管帶。當時,兵備道兼臺南府知府唐贊袞委託(恐為施壓)先祖抓拿欽命要犯,橫行於臺南府轄區範圍清廷官方所謂的巨盜鄭尚。
此事轟動府城,唐道台還特地撰詩敘明,並且請旨對先祖升敘加銜;但實際上卻是明升暗降,在官場權與利之競逐下,被調離府城權力核心……
1892年(光緒十八年),先祖奉旨調任副將銜恆春營遊擊。(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三百十四)(恒春縣志,卷三職官)

觀音亭外榕葉落,夢雨斜陽不忍過
1915年,連橫作『過故居有感』乙詩。
“海上燕雲涕淚多,劫灰凌亂感如何?馬兵營外蕭蕭柳,夢雨斜陽不忍過。”
日本強割臺灣後,連家在臺南府城寧南坊馬兵營的房地被日本人強行徵購為法院用地,其家被迫搬遷,從此星散四方。數年後,連橫路過,見家園已非往日之貌,感觸特深。(過故居有感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公園路一二七號「臺南市家庭教育中心」

前清參將銜道標都司(儘先補用游擊)鄭超英宅邸,現已成為一個適合家庭親子遊憩玩樂的綠地,讓原本僅是一個日式木式建築的幼兒教育場所,搖身一變成為鬧中取靜的世外桃源,提供大台南的市民優質的城市享宴空間。

庭園中的百年老榕樹,鬱鬱蒼蒼
(愛樹一生一世,臺南市政府農業局)

1998年「和樂幼兒園」改制成為「第二市立幼稚園」;2003年8月併入公園國小附設幼稚園。2005年成立「台南市家庭教育中心」,台南縣市合併升格後,成為「台南市家庭教育中心溪南服務處」。(愛樹一生一世,臺南市政府農業局)
政權更替、物換星移,看世間滄桑如何。
庭園中的百年老榕樹,鬱鬱蒼蒼,默默地經歷了府城的歷史轉變與風風雨雨...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2019年6月14日 星期五

豪情還剩一襟晚照,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蘇花古道』的前世今生


蘇花道今昔(太魯閣國家公園)
1874年(同治十三),臺灣發生近代史上重大的國際事件,日本派兵由西鄉從道領軍入侵恆春半島牡丹鄉,清國朝野震動。
此事件日本政府意圖侵略台灣的野心已昭然若揭,而顢頇腐敗的清廷內閣官僚竟仍宣稱台灣東部後山地區乃「化外之地」(意謂不受清國政府管轄)。
當年先祖 鄭超英投筆從戎,追隨船政大臣沈葆禎、船政提調夏獻綸,渡海來臺,唐山過台灣。

蘇花古道路線圖
(清代北路蘇花古道調查研究報告,楊南郡)

牡丹社事件後,清帝國驚覺台灣地位重要性,欽差大臣沈葆禎推動「開山撫番」政策,進行北、中、南三路越嶺道路開闢,其中『蘇花古道』即是『北路』。
18741875年間,『北路』先後由台灣兵備道夏獻綸、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負責開闢,1875年完竣。
(詳楊南郡著,清代北路(蘇花古道)調查研究報告,2000/12/31
18741879年,先祖 鄭超英於台灣道夏獻綸直轄道標營任七品把總乙職,從事加強台灣海防之現代化基礎工程建設,或許亦曾參與『北路』越嶺道路的開闢。

蘇花古道路線圖,照片出處:《蘇花道今昔》

『蘇花古道』的開闢,首先由台灣兵備道夏獻綸先率領近千名士兵及工匠由蘇澳興工,伐木通道,通往東澳;後續則是由奉旨來台的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接手,完成這條由蘇澳通往花蓮的『北路』。羅大春完成開闢的『北路』,北起蘇澳,南至花蓮港北岸,長約二百里,僅是寬約三尺,僅能容步卒行軍的山路。
『北路』完工後,由於沿途原住民部落的反抗,難以維繫,因此約一年多就陷於荒廢的狀態。
日本據台後,蘇花海岸間先後開鑿了北段的大南澳路、南段的沿岸理番道路及東海徒步道,但早已荒廢舊跡難尋。

台灣十景清水斷崖(太魯閣國家公園)

清水山東南大斷崖(太魯閣國家公園)

1932(昭和七年),日本殖民政府闢建可供車輛行駛的公路,正式命名為「蘇花臨海道」,即蘇花公路的前身。
『蘇花古道』路線與蘇花公路不同,並非均沿著海岸闢建,其中一段開鑿於著名的清水斷崖,現今仍能從太魯閣國家公園整修後的石硿仔步道可略窺一二。

執行沈葆禎「開山撫番」政策的關鍵人物,台灣兵備道夏獻綸與台灣鎮總兵吳光亮,一文一武,為當時清帝國派駐台灣之最高階文武官員,但夏、吳二人因命數不同,為官之道截然不同,對台灣後世的影響亦是天壤之別。
夏獻綸(1837-1879 ),字芝岑,號筱濤。受知於晚清洋務重臣湘軍領袖、船政衙門創辦人,閩浙總督、大學士左宗棠。1873 (同治十二年)二月,由福建船政提調乙職調署臺灣道。
夏獻綸任台灣兵備道期間,時值台灣海疆多事之秋,開山撫番、折衝洋務,牡丹社之役,夏獻綸參贊尤多。《光緒臺灣輿圖並說》,堪稱清領二百餘年期間,最出色、最有代表性的臺灣地圖集,係由夏獻綸負責編撰(台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光緒五年(1879) 夏獻綸卒於任內,英年早逝。
吳光亮 (18341898)號霽軒,廣東英德人。1874年(同治十三年),吳光亮負責林圮埔(南投縣竹山鎮)到璞石閣(花蓮縣玉里鎮)的『中路』闢建,全長265里,即是『八通關古道』。1875年(光緒元年)11月,『中路』完工。1877年(光緒三年),吳光亮任臺灣鎮總兵,係玉里協天宮開基者。


光緒七年,玉里協天宮『後山保障』匾(維基百科)

吳光亮闢建『八通關古道』,其轄下飛虎軍係招募自兩廣地區客家子弟兵,客家族群開闢台灣東部應是源自於吳光亮。
1877年(光緒三年)「大港口事件」,吳光亮有計畫的設下飯局屠殺阿美族精英青壯年一百多人,迫使港口一帶的阿美族遷徙,同時瓦解對清國的反抗勢力。

花蓮撒奇萊雅族火神祭,紀念137年前加禮宛事件
-民報花蓮報導 2015-11-15

1878年(光緒四年)「加禮宛事件」(達固湖灣事件),吳光亮對撒奇萊雅族及噶瑪蘭族進行屠殺。
撒奇萊雅族(Sakizaya),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即花蓮平原),勢力範圍約在立霧溪以南,木瓜溪以北,曾為花蓮平原上最大的原住民族群。
「加禮宛事件」撒奇萊雅族倖存者擔心遭致追殺,隱姓埋名躲藏於阿美族部落。日據時代,日本政府無從辨識其族群,將其列為阿美族的一支。1990年起經過17年正名運動,在2007117日由國府官方合法承認其為台灣原住民族。
「加禮宛事件」清軍屠殺平埔及原民行為,在吳光亮兵馬倥傯的一生,留下不可抹滅的一大污點!!!!!!
牡丹社事件吹皺一池春水,“你們的篳路藍縷,我們的顛沛流離”,一句話,道盡百年來台灣東部開拓的滄桑歷史,與難解的原漢族群關係…

台9線蘇花改路線圖(交通部公路總局)
蘇花公路自開闢以來,一直未能維持穩定的安全度,交通部公路總局因而提出此改善計畫,根本性的提升蘇花公路服務品質及安全性,以回應民意「安全回家的路」之訴求。
蘇花公路改善計畫,正式名稱為臺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簡稱蘇花改。蘇花改最南段標案「C2標仁水隧道新建工程」,位於台9線和仁車站至大清水遊憩區間(花蓮縣秀林鄉),路線長約3.5公里,其中「仁水隧道」長約2.9公里,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為全台斷面最大的公路長隧道。

2018年11月13日蘇花改工程仁水隧道貫通典禮(ETtoday新聞雲)

筆者個人任職公司負責C2標興建,路線緊鄰『蘇花古道』,工務所位於和仁(卡拉岡溪口),清駐軍大清水營附近。
「仁水隧道」工程技術及施工資源管理極具挑戰,施工團隊日以繼夜、持續努力、不畏寒暑趲趕,克服萬難,仁水隧道(和仁至清水斷崖)現已貫通,給花蓮民眾一條平安回家的路,不遠矣!!!!

二十年前,王母娘娘通靈老師化解個人前世因果所言,一直以來始終在腦海,徘徊不去…

前世清國武官獨行於叢林古道小逕的意象,一直在腦海徘徊不去…
(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

前世清國年輕武官獨行於叢林古道小逕的意象,竟然與爾後筆者尋尋覓覓,有關於先祖的台灣歷史文獻記載相吻合,或許純屬巧合,亦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記得家父過逝那年,筆者整理遺物,赫然發現一部台語聖經,家父在書背寫下記念在岩灣的歲月,隱藏了將近四十年,筆者頓時淚濕眼眶…

蘇花臨海道路舊照(今蘇花公路前身)

1950年代,警備總部台東岩灣職訓隊(所謂的「岩灣大學」)參與中部橫貫公路的闢建。家父青年時間,人生的精華歲月,參與中橫開闢,然而卻是軍事戒嚴時代下的迫於無奈,在太魯閣地區勞改長達數年之久…
為配合負責施工的榮工處進行交通運輸後勤作業,往返於蘇澳與花蓮,期間意外事故頻傳,同伴多人喪生,家父曾墬谷受傷在當地醫院住院數週,受阿美族美麗護士小姐的悉心照料,
想當年家父高大挺拔、英俊瀟灑、風度翩翩,沒想到茶餘飯後小酌與家人的輕鬆話題,一場偶然的相遇,竟是一段鮮為人知的辛酸過往…

江山笑,濤浪淘盡,紅塵俗世幾多嬌;清風笑,竟惹寂寥,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

就讓浮名,輕拋劍外,千山我獨行 ,不必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