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 Mc Yang 覺得感恩──在巴克禮紀念公園。8月20日下午8:02 · 台南市
從荷蘭時期開始,荷蘭東印度公司VOC不僅將臺南作為海上貿易據點,也在此發展製糖業,將香甜的糖,以船運貿易至其他國家獲利。1629年(明崇禎二年),荷蘭東印度貿易公司臺灣長官Hans Putmans頒佈「米糖獎勵令」,並邀請祖籍泉州同安的印尼華人蘇鳴崗(Bencong)來臺指導製糖,同時招集福建漳、泉移民在臺灣種植甘蔗製糖。
「台番圖說」第八圖「糖廍」,係(1744-1747)巡視台灣監察御史命工繪製之原住民風俗圖之一。 |
1658年,臺灣糖分別輸往日本、中國、波斯等地,糖成為臺灣輸出的大宗物資。
1670年,據文獻記載,當時英國駐大員使館的報告書中,東寧王國每年有數十艘船運糖至日本販售。延平王鄭氏在台經營期間,劉國軒受命從福建輸入新種蔗苗,並且從泉、漳聘請製糖名師改良技術。糖廍已有輸餉課稅,當時已有糖廍存在。
糖廍又稱為蔗廍,是製糖的場所,也是臺灣早期的製糖工廠,由壓榨甘蔗的棚屋和煮糖的熬糖屋所構成,所產的糖為赤糖(即黑糖),部分則會再經由「糖間」加工而成為白糖。
1683年(康熙23年),台灣入清版圖,翌年開廈門、鹿耳門的對口貿易,為兩岸通商的對渡港口,台南成為康熙、雍正年間台灣商業的貿易中心。臺灣糖可說是最重要的輸出品,由於糖生產於南部,最初產地在府城崁頂台地,以府城五條港為主要的輸出港口,被稱為「赤崁糖」。
乾隆末年,北、南、糖三大郊之間為求共同利益,彼此往來更形頻繁,乃在水仙宮「三益堂」設聯絡辦事處,負責處理三大郊所屬各商號之間共同的商務,並仲裁各店號間的糾紛。
到嘉慶元年,三大郊正式合稱「三郊」,並以三郊蘇萬利、金永順、李勝興名義對外行文,成為府城規模最大的進出口商集團,也成為府城各郊中的領袖。
當時掌握郊商買賣的最大權力機構就是「三郊」,所謂「三郊」就是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糖郊李勝興。
道光元年(1821年)府城三郊獻台南大天后宮觀音殿「貺昭慈濟」匾額 |
北郊經營地區為廈門以北的上海、寧波、天津、煙台等地。由台灣輸出的貨物有白糖、樟腦、硫磺等;由大陸輸入台灣的商品則有綢緞、絲線、棉花、藥材等等。
蘇萬利商號興盛於乾隆初,「蘇萬利」係著名北郊商號,為府城三郊之首,專營廈門以北商貨,並出口臺灣糖、米,在府城大東門內「崙仔頂」營建花園。
蘇萬利花園遺址(樹谷文化基金會) |
蘇萬利花園遺址位於現臺南市東門路一段117號,西側為新樓醫院,東臨彌陀寺。大東門外為清代臺灣府城糖廓的集中地,蘇萬利宅第設置於崙仔頂之高點上。
道光年間,因台江內海浮覆、安平港淤積,開啟府城五條港貿易的全盛時期。三郊商會所掌控當時府城鹽糖專賣、運河疏濬、保甲團練乃至海埔地開發等官辦民營業務。
臺南府城東門外的保舍甲庄因糖廍的設立,人口亦逐漸增加而聚居,後虎尾寮、前甲、後甲、許厝甲及關帝廳各自設庄,據成大石萬壽教授〈府城東郊保舍甲關帝廳碑記〉記載,保舍甲位在崁頂山上,在鯽魚潭、竹篙厝、柴頭港、網寮莊之間。
聚落名稱由來據說是因為當初開墾該地的明鄭部將名「保」(姓不詳)。而後來附近又發展出「太爺廍」、「虎尾寮」等聚落,保舍甲莊則分成前甲、後甲、關帝廳三個聚落(現台南市東區、仁德區一帶)。
臺南關帝殿(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石萬壽為石家開基祖石時榮之六世孫,石時榮係於清乾隆時期從泉州廈門移居臺灣府城,開設「石鼎美」商號。
石時榮經營糖、米買賣有成,成為府城三郊之董事,且身具二品官銜,在當時的地位崇高,僅次於太子太保王得祿。石時榮在清嘉慶年至同治年間,府城的大小公眾事務捐輸都能見其紀錄,如道光十年的大天后宮、道光二十五年的銀同祖廟、道光二十九年的大人廟、咸豐五年的普濟殿、咸豐六年的馬公廟等。
咸豐六年(1856年)鹽運使司石時榮獻臺南關帝殿「聖神文武」匾(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清末時有八成糖廍都集中於臺南一帶,據清光緒中葉的調查,全臺舊式糖廍約有1,275 所,其中臺南就占了八成以上,迄自晚清時期二層行及打狗才有部份輸出。
光緒年間臺灣府城的糖間多達百間分佈全城,糖間舖戶以「金成玉」、「清如玉」為其行郊組織,以「玉」為名稱,是因為府城糖間所精製的細糖再加以熬煮去掉雜質後結晶成的精糖,晶瑩剔透,類玉似冰,又稱「冰糖」或稱「府玉」,是臺灣府城的名產,名聞遐邇。主要銷往華北地區如北京、天津等地,為王公貴冑及宮廷御廚製作甜點佳餚之用。
1875年東門大街老地圖(舊有的迎春門、彌陀寺、大人廟、龍泉井、祝三多,現今均還在。) |
位於東門大街的古剎彌陀寺,道光26 年(1846)仲春總理金成玉敬立扁額「超然世界」。此「金成玉」乃咸豐8年(1858)3 月鑄造彌陀寺銅鐘鐘銘文中的「糖間金成玉」,糖間意思應與糖業有關的工廠,過去粗製糖加以精製的工廠稱作「糖間」,金成玉糖間的舊址是黃天橫的府第(黃家固園),即現在的東門路五十八、六十號。
台南鐵路地下化開挖,挖出市區中較少被發現的「糖漏」,文史工作者認為,過去文獻記載清末東門大街沿線是糖間的聚集點,如今糖漏的出土,是最佳的見證。
文史學者在開挖沿線發現可從清代遺留至今的糖間瓦片、貝塚、陶瓷器具、糖漏等文物,經判斷應是清乾隆年間,台南製糖間所使用的「糖漏」,懷疑該地正是台南製糖重鎮。
台南市鐵路地下化開挖,在新樓醫院旁發現疑似清代的糖間所用的糖漏。記者修瑞瑩/攝影 |
根據文史工作者張明山與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盧泰康的研究,糖業是台灣早期最重要的產業,帶動台灣的發展,而南市在清末時期,市區裡有許多糖間,將糖廍生產的粗糖再精製為白糖,再從台南出口到中國大陸等地。
過去在台南歸仁還曾發現重要的歸仁窯,就是專門在製造製糖相關用具,糖漏為其一;而以糖漏製糖的技術,可能在荷治時期已經引進,糖漏為漏斗型的大陶甕,將粗糖填入後封泥,以滴漏的方式,讓白糖慢慢結晶產生。
台南市鐵路地下化開挖,在新樓醫院旁發現疑似清代的糖間所用的糖漏。圖/盧泰康提供 |
清代「二層行」所在的安平縣,據連雅堂《台灣通史》記載:「為全台首善之地,開闢最早。商務冠全台,猶不失為富庶也。唯南至二層行溪與鳳山(今高雄市)界,北至曾文溪與嘉義鄰,相距不逮五十里,而土尚膏腴,人懷禮義」。
二層行在清代中期發展成二層行街,屬文賢里,在二層行溪的北畔,二層行溪同時也是南台灣砂糖的主要分界線。
溪北至嘉義為「台灣府砂糖」主要生產地,砂糖質細,有「府玉糖」之稱。
二層行溪流域的糖廓生產之糖大都集中至二層行村,裝箱後以竹筏運到安平港再裝輪船輸出至上海、寧波以及北中國各地。故當地有俗諺:「蘇杭十三行,不及台灣二層行」,由此可知台灣糖以二層行的名義在大陸聞名。
1888年(光緒十四年),先祖 鄭超英擔任台灣兵備道轄下道標都司官職,遙想當年都閫府鄭大人英姿煥發,迎取北郊蘇萬利商號千金小姐,英雄美人、鴛鴦眷侶,為府城增添美事佳話一樁。
因三郊之業務均係由台灣道管轄,負責府城轄區治安的道標都司自是與三郊關係菲淺,且乙未戰爭三郊曾資助「臺灣民主國」抗日,先曾祖母蘇氏可能係北郊蘇萬利後人之掌上明珠。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臺灣民主國宣佈獨立,乙未戰爭爆發,先祖率三營水師舊部鎮守安平,鄭青則組織地方團練,加入抗日義軍行列,據台灣通史記載,鄭青係受黑旗軍劉永福招安,但筆者寧可相信,鄭青是基於愛鄉愛土的台灣民族意識,受先祖之託付亦然投入抗日義軍陣營;
鄭青於「二層行」抵抗日軍第二師團乃木希典,日軍難越雷池一步,直到劉永福阿婆仔浪港之後,鄭青所部義軍方頓入大崗山地區進行游擊作戰……(光緒十四年,先祖敬獻「慈雲遠播」匾於大崗山超峰寺)
據《台灣通史》(卷4獨立紀)記載,抗日義軍統領鄭青受黑旗軍劉永福招安,組織地方團練加入抗日義軍行列,在「二層行」抵抗乃木希典的第二師團,日軍難越雷池一步。另據海東洪棄生纂《瀛海偕亡記》(卷下) 所載,一直到總兵劉永福阿婆仔浪港後,鄭青所部義軍方頓入大崗山地區進行游擊作戰……
但筆者深信,鄭青係受先祖之託付,基於愛鄉愛土的台灣民族意識,與太爺庄的蘇家子弟組織義軍,在二層行溪兩岸共同抵抗日軍侵略行動。
據日軍《攻台戰記:日清戰史臺灣篇》(【四】第二師團向台南前進)(許佩賢譯,遠流,1995年)文獻記載,日軍第二師團長乃木希典中將在枋寮登陸後,一路攻向台灣民主國抗日的最後據點台南府城。
當時第二師團將整個太爺庄包圍,蘇家子弟們為了保衛鄉土家園,與日軍奮力作戰,戰況慘烈。
湖內太爺蘇家古厝(高雄太爺蘇家之歷史發展及其古厝,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蘇淑芬) |
太爺庄的蘇家子弟,在東、西、南、北四面的甘蔗園抵抗日軍侵略,惜因缺乏現代火砲兵器彈藥而遁走,蘇家古厝更遭日軍團團圍住。
據載「師團本隊在戰鬥結束後不久,進抵二層行溪,在太爺庄附近宿營,並命前衛在二層行溪附近宿營。」文中所謂的「在太爺庄附近宿營」,就是現今位在太爺的蘇家(文武秀才蘇應元)古厝。
巴克禮與乃木希典會面之歷史場域解說牌(高雄市文化局) |
1895年10月21日,台南城守軍群龍無首,台南府城士紳及洋商循台北城模式推舉長老教會巴克禮牧師與日軍交涉,請求日軍和平進城維持城內秩序。
據期刊《台灣文獻》(64卷第4期,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蘇淑芬)由蘇家後人蘇淑芬教授發表之論文〈高雄太爺蘇家之歷史發展及其古厝〉內容所述,湖內太爺蘇氏祖籍乃泉州同安,隨國姓爺來臺。
1895年10月21日,台南府城士紳及長老教會巴克禮牧師與日軍交涉,請求日軍和平進城維持城內秩序(1935年小早川篤四郎繪製) |
1895年10月23日,日軍三路會師攻陷台南府城(臺南城攻陷圖) |
10月24日(農曆九月初九日),孤臣無力難回天,先祖 水師副將鄭超英慷慨赴義、為國捐軀,時年未滿四十,英才早逝。
據先父口述、四十餘年的耳提面命,先父一再提醒,莫忘先祖係代理總兵乙職壯烈殉國,曾祖母蘇氏紅顏新寡在古剎竹溪寺出家,看破紅塵俗世、長伴古佛青燈…
當年祖父年僅4歲,為躲避日軍迫害乃從母姓改姓蘇。
日治初期,巴克禮牧師創設「臺南市神學校」,創校初期巴克禮校長即住在蘇萬利舊宅內。之後在「新樓」之東側創設「聚珍堂」,開始發行報紙,即今「臺灣教會公報社」之前身。
明治三十六年(1903),「臺南神學校」(大正二年更名為「臺南神學院」)落成,在此之前蘇萬利花園已遭毀壞。
市定古蹟原臺南神學校校舍暨禮拜堂(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郊商蘇萬利」與「蘇應元家族」究竟有無淵源???湖內太爺蘇應元家族祖籍為泉州同安,祖先隨國姓爺來臺。
台灣入清版圖後,開設廈門、鹿耳門的對口貿易,三郊董事紅頂商人石時榮由廈門渡海來台經商,料想三郊之首北郊蘇萬利商號主人翁亦應是來自於泉州同安。
據FB蘇應元家族墓厝宗親會粉絲專頁2016年9月1日PO文,台南名醫蘇丁受醫師係湖內太爺蘇應元家族後人。
台南鐵路地下化工程正加緊進行中,湖內蘇應元家族當年的收租厝及日治時期興建的蘇丁受老宅,已被拆除,地方上文史工作者已發起保存位在青年路口附近的台南昔日名醫蘇丁受診所,為鐵路地下化拆遷留下歷史痕跡。
【1951年崙仔頂文化層地景影像】文史專家張明山標註2019.7.22(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
據2019.7.22文史專家張明山標註【1951年崙仔頂文化層地景影像】(圖片出處: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蘇萬利花園、蘇丁受醫師老宅、蘇應元家族收租厝、彌陀寺、糖間等等歷史建築,均位於府城大東門內「崙仔頂」範圍內,令人不得不相信,「北郊蘇萬利」、「蘇應元家族」不僅僅與府城糖業的歷史脈絡息息相關,更可能係同一宗族,均源自於泉州同安蘇氏,而先曾祖母蘇氏乃太爺蘇應元家族成員之一。
1895年,先祖 水師副將鄭超英與蘇氏先烈們迷霧般的抗日悲壯歷史,終於撥雲見日、重見天日。
古古今今多變換,貧貧富富有循環。將將就就隨時過,苦苦甜甜命一般。獨對青山一舉觴,醒來歌舞醉來狂。得些生意隨時過,光景無多易散場。(摘自羅狀元醒世詩)
五條港全盛時期,北郊蘇萬利商號曾是全臺首富,位於現東門園環旁的神學院校園原是蘇家後花園。府城三郊繁華落盡,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